130万人用6年时间来告诉什么是好的儿童教育?
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变,人们对孩子教育的思考也在不断加深,那什么才是好的教育?
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都在相互碰撞,不断博弈。为孩子找到一个真正好的教育方式,成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
科技的发展,许多教育行为的跟踪成为了可能,每一个教育行为的持续都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结果,而无数的结果所构成的庞大行为数据,对我们找到合适的教育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项教育质量检测的报告用了6年时间,采集了130万人,1.8亿条检测数据,以高信度、高效度的大数据验证教育经验,真正揭示教育规律。
吃家人做的早餐孩子成绩更好
亲子关系一直以来是家庭环境中的关键因素,对孩子的成长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
学生吃早餐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数据显示:
吃早餐与否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家人每天在家做给我吃”的学生学习成绩最好。可见,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取得好成绩有着重要的作用。
家长自我管理度越高,孩子更容易远离手机等智能设备
孩子沉迷手机或电脑等电子设备一直是家长头疼的事情,找到一种合理的方式来减少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也是许多家长的心声。
而据监测的数据显示,家长的自我管理能有效地改变这一现象: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家长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的频率越低,孩子每周使用的智能手机的时间也越短。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显然,在生活习惯上,家长自身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课外补习时间越长,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主观幸福感越低
之前,补习对许多孩子来说,并不陌生,甚至是一部分学生的日常。而他们是否真的有足够的兴趣?从大数据角度分析:
孩子的补习时间越长,学习兴趣和主观幸福感越低。
而今,国家也不断开始重视这一现象,双减的实施也是为了能够有效减少甚至消除孩子的被动补习。
拥有兴趣或特长的学生,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很长一段时间,孩子的兴趣或特长往往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只要成绩上不去,一切都是白搭。然而,大数据很好地否定了这一观点。
从孩子在艺术、体育以及劳动等方面的表现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中可以看出:
在德智体美劳其中任何一项,得分越高,对应的学业成绩反而更好,这充分说明孩子的兴趣及和特长并不是影响学业的真正原因,反而拥有兴趣或特长的孩子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其实,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发展早已受到关注,早在2019年,国家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表示,要坚持“五育并举”,即我们所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数据揭示的规律,我们也许会忽略,但它真实存在。好的教育不仅仅取决于孩子本身,更需要一个好的家庭关系,好的父母榜样,明智的教育选择。